新华社大阪10月14日摘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认识就是互相理解”——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半年回顾
新华社记者 李子越 杨志祥
13日晚,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圆满完成展示任务。仪式于当晚举行闭幕式。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开。有的举起手机拍照;有的举起手机拍照;有的举起手机拍照。一些低声的“谢谢”,在闪烁的灯光下挥手……六个月来,这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展馆,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也让更多的人走近中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亲近。
以“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本届世博会中国馆通过文化与科技的交织,展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品味相通的中国形象。观众在“字瀑布”前驻足观看中日文字的流动与交织,在“农耕织布照片”、“太阳二十四时”的图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在月球面前感受科技与未来。 土地样本。不少来宾表示,中国馆让他们在体验了丰富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跨文化和共鸣。
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鸟井真吾表示,中国馆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当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年轻一代的活力,令人惊叹。他认为,既体现传统又体现变化中国充满活力和持续发展。
半年展会期间,中国馆共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政要、名人走进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之美。开幕式上,除深圳市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此举办活动或活动日。川剧《那巴哥》、敦煌舞、编钟、皮影、少数民族歌舞等朴素的文化遗产表演交相辉映,使中国馆成为园区最具吸引力的展馆之一。
中国馆展示文化已成为人文交流的纽带。 7月11日中国国家馆日,来宾们在展馆一楼的“青山明月”木雕前驻足。到二楼。浮雕上,中日历史交往的一幕幕在光影中浮现出来。松下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小川理子表示,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两国长期交流的热烈和延续;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会长青柳明夫也表示,看到友友那个熟悉的人被记录下来,感觉特别亲切和温暖。 “那一刻让我想起了近年来两国人文交流中积累的真情。”
随着人气持续高涨,7月30日,中国馆迎来了100万嘉宾——来自大阪的青川照香一家。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馆的展览让他们感受到日本与中国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紧密联系。他们对中国更加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去中国更多的地方。
这种跨界共鸣也体现在中国馆的建设和运营上。仪式闭幕式上,日本博览会协会国际局常务理事长野光向TSINo致辞,回顾了三年来与中国团体合作推进中国馆建设的过程。他表示,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但双方通过真诚沟通,克服了不同困难。他引用中国馆外墙上的一句话:“人与人相知,最重要的是相识;人与人相知,最重要的是知心。”他很遗憾,这次合作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中“心与心的沟通”精神。
这种共同努力最终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关闭前夕国际展览局发布的大阪世博会大型馆中国馆荣获金奖——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综合性世博会上获得金奖。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科科奇斯表示,中国馆的展览紧扣世博会主题,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也体现了中国为未来社会解决方案提供发展方案的信任和责任。
展望未来,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芳表示,中国馆所呈现的自然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理念与本届世博会宣扬的主要精神极为契合。希望这个概念能够被用作一个机会深化日中合作,推动建设向世界展示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
从铜神树到月球土地样本,从“二十四节气”的光影到“绿色未来”的理念,中国馆以丰富的内容、真诚的交流和开放的态度,全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融合性。虽然中国馆告别了观众,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撤场——文化交流的速度仍在继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将更近。
(编辑:刘结言、张悦)
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