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拉美和中国深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

日期:2025-10-16 09:08 浏览:

阿尔贝托·沙塞涅(中)与中国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现在是拉美和中国深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正确时机” ——通讯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种质资源库主任Alberto Chassene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刘旭霞)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之间的丰富差异,还包括同一物种内的多样化类型。在农业领域,推广玉米、小麦等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种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种质资源库负责人Alberto Chassene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指出,拉美国家与中国在利用先进技术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方面合作潜力巨大,目前是拉美国家和中国合作的重要领域。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机遇。 阿尔贝托表示,小农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利用适当的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推广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农业机械,不仅有助于提高产量,还能促进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增产提供了可行路径。 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下属的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总部位于墨西哥埃尔巴丹。该中心依托农业科技,致力于解决人类未来面临的粮食和环境挑战。阿尔贝托表示,目前全球约50%的玉米和约70%的小麦品种都来自该中心的种质资源。 阿尔贝托表示,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及其合作伙伴推动的农业科技正在造福世界。玉米育种中心的变化导致了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新品种的开发,并改善了农民和消费者的营养。中心还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技术、玉米致死性坏死(MLN)等特定病原菌和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育种技术融入全球遗传改良项目中,并持续优化相关流程。 人工智能在玉米和小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lberto表示,借助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工具,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研究复杂的机甲产量灵活性的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数据育种模型,实现复杂性状的高效选择。 随着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和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农作物病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方法正在取得新的成果。 Alberto介绍,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与集农业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于一体的PlantVillage平台长期合作,共同开发针对锈病、麦瘟等小麦重大病害的先进诊断方法。目前,小麦病害自动识别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图像分割、拼接等前沿技术的引入有望推动诊断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Alberto Chassène(中)与中国学生合影。磷面试官提供的hoto 谈到与中国的务实合作,阿尔贝托表示,自1974年以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与中国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种质资源引进和交流,共同选育出适合中国种植的优良品种。 1997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成立。 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荣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50多年来,此次合作使中国小麦增产超过1000万吨,我中心提供的种质资源在中国推广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在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双方面临深化合作的重要机遇。”继续。”阿尔贝托说。 中国的辽宁省被誉为“玉米之乡”,是玉米生长的最佳地区之一。 2024年,阿尔贝托受邀到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国科研与农业产业融合的成就印象深刻。 “辽宁的科研攻关组组织严密、目标长远,不仅聚焦农业生产,还推动农工深度融合,对玉米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有效提高了附加值。本地生产的玉米不仅可以鲜食消费,还可以加工成各种产品,供应本地、区域乃至国际市场。”阿尔贝托说。 展望未来,Alberto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育种、人才培养、技术升级,共同打造美好未来。期待更多中国科研人员来墨西哥交流学习。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对种质资源中心来源和玉米多样性保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Alberto希望这一利益能够尽快转化为双方的具体合作协议。我们愿与中国同行一道,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王宇恒、杨牧)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