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10 月 16 日 摘要 |绿色转型共赢——中英工商界共商经贸合作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 赵晓娜
题为“跨文化,携手共赢”的英中商务交流活动近日在伦敦举行。中英工商界代表齐聚伦敦金融城。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绿色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英如何携手开辟新的增长道路?中英两国工商界多领域经贸代表在交流中达成共识:绿色发展、创新科技、开放合作成为未来经贸关系的三大关键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不断变化。变得清晰而独特。来自江苏、青岛、上海、深圳等英国地区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合作机遇——从新能源、智能制造到数字经济、海洋工程,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多样性和活力。
英国专家认为,英国寻求在净零排放、能源转型、地区再工业化等方面寻找增长突破,中国经济展现出的活力拓展了双边合作和贸易空间。
萨福克郡议会业务发展经理伊恩·皮斯表示,英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95%的清洁电力目标,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两倍,并大幅增加光伏和储能规模。 “但如果没有国际伙伴特别是中国的参与,这不可能真正实现。”
约翰·麦克莱恩,英中商业发展中心主席认为,英中在高端工程、环境基础设施、软件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仍有巨大合作潜力。中国企业带来的就业和技术溢出效应已经在电动汽车及相关供应链的投资中显现出来。
Gately Global总经理丽贝卡·贝克特指出,英中企业在净零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先进制造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仍有巨大潜力。
多位与会人士建议,双方企业应聚焦高增长赛道和重点场景开展合作,不仅要加快海上和陆上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的联合布局,还要在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布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先进制造和生命科学。英国专家指出,中资企业还可以把目光投向东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区,因地制宜地结合产业链、人才、能源等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正在成为跨境投资的新标准。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将ESG标准融入项目审批、融资和信息披露机制,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低碳产业。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机构关系总监蒂姆·斯基特表示,中英两国正在探索“自然与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新机制,以促进可衡量、可比的可持续投资。
麦克莱恩说,可持续性是“经济上的当务之急”。 ”如果中国和英国能够将环境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结合起来,金枪鱼就可以创造价值。”
活动主办方摩尔——金士顿史密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亚太区业务负责人林西英表示,从清洁能源到先进制造业,中英两国各有优势,真正的合作应该体现在具体、可持续的项目中。
(编辑:刘结言、张悦)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